孔祥科,中國地質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東華理工大學碩士生校外導師,生態環境部水污染防治資金項目專家庫成員、土壤修復產業創新聯盟“場地地下水修復”及“礦區污染與生態修復”專家庫成員、廈門市科技廳專家庫成員,中國地質科學院水環所首批“杰出青年”。長期從事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壤、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熟悉各類場地土壤/地下水環境調查、風險評估與修復工作。近年來主持負責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專題 2 項、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專題 1 項、生態環境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專題 1 項、自然資源部土地質量調查項目 1 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 1 項和青年基金 1 項、廈門市自然科學面上基金 1 項,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 3 項,以及社會技術服務項目(包括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調查、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及修復)4 項。參與獲河北省優秀地質科技成果一等獎 1 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各類文章 30 余篇,授權國家專利 17 項,軟件著作權 1 項。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國際 SCI 文章 9 篇,發表中文核心文章 11 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6 項,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4 項。
主要成果如下:
(1)在典型污染物在包氣帶及含水層中的遷移轉化機理方面開展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農田地質高背景區,以皖南山區為例,提出了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方法;在典型污染場地,以制革、化工場地為例,揭示了典型污染物鉻、氮和氯代烴等污染物在包氣帶和含水層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微生物響應機制。
(2)在土壤、地下水環境調查技術領域,探索豐富了綜合采用鉆探、物探等傳統技術與直推鉆進、原位 CPT 檢測、地下水分層監測等新型技術相結合的調查技術方法,并在天津典型氯代烴芳香烴污染場地、河北及山西等重金屬污染場地調查中進行了應用。
(3)在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復材料及技術領域,基于天然礦物環境材料的多組分、多元素協同作用,研制了一系列的綠色、高效復合修復材料(如釋氧材料、磁性沸石、沸石負載納米鐵、鐵基礦物),并相應開發了土壤固化穩定化、地下水滲透反應格柵和原位注入等修復技術。
(4)在礦山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領域,研發出多項適用于礦區地下水重金屬“源頭控制、徑流阻斷、排泄區捕獲”的阻控材料和修復技術,豐富了礦區重金屬污染地下水“補—徑—排”全過程的防控技術體系。提出了以廢石/尾礦庫堆場原位“風險阻控-存量消減-生態恢復”的三位一體治理思路,形成了可“生態閉環”的廢石分級分類綜合利用技術方案暨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措施。
(5)在土壤/地下水環境調查、地塊污染風險評估與修復領域,先后完成京津冀地區多個重金屬、有機物污染地塊的調查及風險評估工作,并在典型污染地塊開展了原場異位化學氧化、化學還原和穩定化、熱脫附技術的修復技術研發及修復工程實施,形成了可推廣的一體化高效修復材料與修復技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