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站首頁
走進協會
會員之窗
環保資訊
行業動態
政策法規
通知公告
行業評定
資格認定
環境服務認證
組織機構
內設機構
協會簡介
協會章程
入會申請
企業風采
新增會員
信用等級
骨干企業
會費繳納
會費繳交
法律法規
規范性文件
綠色之星認證
省級環保產品認證
國家級環保產品認證
省級實用技術認證
國家級實用技術認證
省級示范(優質)工程認證
國家級示范工程認證
申請正式設計資格
申請臨時設計資格
設計資格延期申請
申請正式施工資格
申請臨時施工資格
施工資格延期申請
自動監控系統運行能力認證
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服務認證
國家發展改革委官微點贊!福建省寧德市海漂垃圾治理典型案例
2023-02-08 16:13
寧德地處福建省東北部,擁有三都澳、沙埕港等優良港灣,全市海岸線1046公里、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里,約占福建省三分之一,海洋資源得天獨厚。向海而興,開海而盛。立足這一資源優勢,寧德市海上養殖業歷史悠久,是廣大沿海群眾脫貧致富的“當家產業”。但傳統海上漁業養殖大多使用木質漁排、白色泡沫浮球和廢舊塑料制品等,產生的大量漁業垃圾和其它岸上入海垃圾,對海洋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造成嚴重影響。2018年7月以來,特別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部署以來,寧德市委、市政府以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為抓手,創新治理模式和手段,從建立全鏈條治理、監督考核、常態長效機制等方面入手,為海漂垃圾綜合治理開出“寧德藥方”,打造“寧德樣板”。
建立海漂垃圾全鏈條治理機制,強化綜合治理
(一)強化源頭減量
根據沿海海漂垃圾的調查摸底和組份分析,寧德市海漂垃圾主要是漁業生產垃圾,約占90%左右。一是持續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寧德市集全市之力,攻堅克難,著力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對傳統“木質+白色泡沫浮球”漁排開展升級改造,推廣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型高密度塑膠漁排。累計投入資金45.48億元,清退禁養區漁排26.71萬口、貝藻類6.55萬畝;養殖區和限養區升級改造標準漁排55.75萬口、深水大網箱3450口(相當于標準漁排13.89萬口)、貝藻類33.74萬畝,從源頭上大幅減少海漂垃圾產生。二是加強養殖集中水域垃圾收集。各地以漁排為單位,在排頭附近定點設置垃圾集中回收設施,統一收集轉運上岸。霞浦縣溪南鎮等海域,根據養殖戶生產生活習慣和養殖設施分布情況,在航道兩側設立圍欄式懸浮垃圾收儲平臺,日產日清養殖及生活垃圾。三是積極組織開展飼料袋回收。為減少養殖飼料包裝袋被隨意丟棄入海,近年來,寧德市持續在三都澳海域進行“保護海洋·飼料袋回收行業自律活動”,每年回收循環再利用飼料袋500萬—600萬個,基本實現全回收。同時,環三都澳區綠色發展基金會從2019年起贊助40萬元(分三年支付),由市漁業協會配備專人,組織開展冰鮮餌料袋無償回收。三年來,累計收回冰鮮餌料袋70余萬個,從源頭減少海漂垃圾產生。
傳統“木質+白色泡沫浮球”漁排升級改造
(二)強化海上清理
一是建立海上環衛隊伍。2019年4月,寧德市專門成立寧德市城投藍海新材料有限公司,隸屬寧德市城建集團公司(大型國有企業)二級子公司,負責近岸海漂垃圾收集、清理、打撈作業。二是逐步完善打撈人員及設備配置。城投藍海公司在沿海岸線共設置作業大區4個,分段作業區域14段,優先招聘當地熟悉海域地形、洋流走向,保潔經驗豐富的作業人員252余人,配置打撈船只48艘,增強打撈清理能力。三是常態化開展作業。采取常態化巡回作業機制和重點區域定點作業、一般區域輪巡作業相結合模式,常態化開展保潔作業。同時,根據沿海洋流
、風向變化等情況,對容易產生海漂垃圾滯留、形成海漂垃圾帶的時間和位置進行統計分析,編制動態作業圖表,有針對性地開展打撈清理。
寧德城投藍海海上環衛隊伍清理海漂垃圾
(三)規范堆場建設
沿??h(市、區)根據海漂垃圾分布和海上養殖集中區情況,選點新建海漂垃圾轉運堆場19個,集中轉運上岸垃圾。堆場采用鋼結構建筑,地面混凝土硬化,落實防雨防滲防揚散等“三防”措施。設置分揀區,配置粉碎機、壓縮機等必要的設施設備。如蕉城區象溪運轉堆場,投資約90萬元,占用面積880多平方米,廠房建筑面積131平方米,配置了1臺15KW功率的泡沫粉碎、冷壓一體機,日可粉碎泡沫浮球450多立方米,處理轉運海漂垃圾650多立方米。
(四)強化岸上處置
分揀的塑料、木材、泡沫等以回收再利用為主,無法再利用的,通過當地鄉村垃圾收集處置系統,轉運至垃圾焚燒廠、填埋場處理,做到上岸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同時,為進一步規范上岸點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城市管理局印發《海漂垃圾上岸點(處理站)建設要求》,相對規范建設一批上岸點,做好陸海銜接。
二、建立監督考核機制,強化日常監管
(一)列入黨政領導目標責任書考核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常態化研究部署推進,并將其列為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推動落實。將海漂垃圾治理情況納入黨政領導生態保護責任制考核,定期對岸灘和近岸海面環衛保潔實效開展檢查。生態環境、海洋漁業、城市管理等部門結合工作實際,不定期組織督導檢查,推進工作落實。
(二)充分運用信息化監管手段
一是推進“智慧海洋”信息化系統建設。整合沿??h(市、區)養殖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等,通過衛星遙感、船載終端等設備,建設集海上養殖漁排、漁船、漁港和海上執法管理于一體的“智慧海洋”信息化系統,實現海上養殖、海漂垃圾動態監控。二是構建海漂垃圾視頻監控網絡體系。在全市海漂垃圾易堆積點設置監控探頭18個,實時察看監控區域垃圾清理情況。尤其是蕉城區建設了15個視頻監控點位,基本覆蓋轄區海漂垃圾重點區域,通過可視化指揮調度中心,將實時信息傳輸到可視化大屏上供指揮人員調度,形成了“海漂垃圾第一時間發現—調度人員第一時間預警—環衛力量第一時間清理”管理模式,有效解決海漂垃圾監管海域范圍廣,監管人力不足、清理不及時等問題。視頻監控平臺投入使用后,蕉城區海漂垃圾密度大幅下降,視頻監控成效顯著。三是定期開展無人機航拍巡查。生態環境部門、城市管理部門建立定期聯合巡查制度,利用無人機航拍等手段,強化沿海鄉村垃圾保潔和海漂垃圾清理聯動監管。2022年1—9月,共對沿海4縣(市、區)的41個岸段保潔情況開展現場督導檢查,并將發現問題通報城投藍海公司等部門。
(三)強化打撈清理監督考核
沿海四縣(市、區)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按照“誰出資、誰考核”原則,結合制定實施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方案或與城投藍海公司簽訂協議等,出臺具體考核實施細則,加強監督考核。生態環境部門印發《寧德市海漂垃圾打撈清理督導工作方案》,采取聯合檢查、交叉檢查、重點督導等形式,督促落實常態化保潔,及時處理信訪投訴、航拍發現垃圾清理等。
三、建立常態長效機制,強化治理保障
(一)推進沿海鄉村垃圾保潔與海漂垃圾陸海統籌
為有效解決岸上垃圾入海,防止陸域與海漂垃圾保潔相互推諉,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實施沿海鄉村垃圾保潔與海漂垃圾陸海統籌,統一委托市城投藍海公司一體運作。目前,沿海四縣(市、區)共投入1.07億元,將29個海沿鄉鎮的552個行政村納入陸海統籌,實現陸域和海上保潔“一只掃把”負責。
(二)推動全社會參與
一是落實主體責任。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原則,港口碼頭、船舶修造廠、濱海旅游區、濱海酒店餐館、養殖戶等使用海域海岸的單位落實防治海漂垃圾污染的主體責任,提升綜合治理水平。二是行業協會引領。充分發揮漁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引導、促進漁業企業和個人生產生活垃圾不下海;發揮各地環保協會作用,組織公眾積極參與海灘海岸清潔志愿者行動。三是加強宣傳輿論。新聞媒體加強對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的宣傳和輿論監督,及時宣傳報道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典型經驗作法,加大對各類不衛生、不文明行為的曝光力度,共同營造海漂垃圾綜合治理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綜合治理資金保障
在省級獎補資金(2021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每公里岸線獎補1萬元)基礎上,市財政專門安排387萬元,用于藍海公司委托建造兩艘機械化海漂垃圾清理船。各沿??h(市、區)按照1.5萬元/公里的標準,落實海漂垃圾治理作業經費。同時,統籌自有財力,保障屬地負責區域的環衛日常運轉以及設施建設、設備配置。
通過“海上環衛”隊伍和常態化保潔機制的建立,寧德市的海漂垃圾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根據省生態環境廳航拍情況,寧德市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顯著下降,治理成效明顯。海洋景觀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海洋生態環境最為挑剔的“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頻繁出現在三都澳和沙埕港海域,“水清灘凈、岸綠灣美、漁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正逐步呈現。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上一篇:
關于發布首屆福建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保產業優秀企業家”評定及“優秀會員單位”表揚結果的通知
下一篇:
趙龍赴永泰閩清調研時強調堅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會員企業鏈接
更多>>
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png
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隆力德環境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福建微水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圣元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威士邦(廈門)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鑫澤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波鷹(廈門)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永恒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嘉園環保有限公司
福建海峽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環境保護股份公司
高科環保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泉州市天龍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廈門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創冠環保(中國)有限公司
友情鏈接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
福建社會組織
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廣西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北京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吉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浙江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湖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云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遼寧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山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內蒙古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四川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寧夏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分享網站